丫丫电子书 >> 玄幻魔法 >> 唐朝那些事儿TXT下载 >> 唐朝那些事儿章节列表 >> 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第二百零六章 【反抗】

作者:朝月清风 下载:唐朝那些事儿TXT下载
    这帮老兵和弱兵实在是不抗打,三下五除二,就要被历山飞给解决了。王威大人打仗不行,并不代表,人类的本能之一——保命也不行。当时最好的保命方式就是逃跑,王威大人也是二话不说,调转马头,就开溜。

    兵虽然老点,弱点,不是傻子,看见王威大人都跑了,自己也没必要搭上老命,除了个别跑的慢的,凡是能跑的,撒丫子就跑。历山飞的部队不愧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流氓部队,看见地上都是好东西,还没有主人,哪有不抢的道理,一抢队形就乱了。

    这正是李渊想要的结果。在不远处冷冷注释着这一切的李渊,命令小阵出击,历山飞正抢在兴头上,被李渊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历山飞的部队人很多,但是没有用。因为兵在精,不在多。

    结果正如李渊所料,历山飞大败。李渊乘机收罗了许多溃散色败兵,壮大自己的力量。被李渊打怕了的历山飞,在很惆怅的心情下,带着残兵,到别的地方讨生活,离开了这个他奋斗多年的地方。李渊得胜班师。

    等回到太原的时候,王威终于想通了,他就是那个钓鱼的饵。李渊和历山飞谁是那条鱼呢?这是很伤脑筋问题,王威决定去问高君雅。高君雅想了三天很神秘的告诉他,“如果我分析没错的话,李渊就是那条鱼”。王威恍然大悟,“哦,有道理。”

    在李渊、王威与历山飞拼命的时候,高君雅也没有闲着。他正在和马邑太守刘仁恭与突厥人拼命。高俊雅似乎没有王威的运气。虽然王威不会打仗,他还是胜利的回来了。因为他跟对了一个人——李渊。高君雅不会打仗,刘仁恭状态也不是太好。

    要知道即使刘仁恭状态好的时候,他还时常打败仗呢,更何况状态不好呢?结果令高君雅和刘仁恭都非常的惆怅,他们败了。由此看来。干革命跟对人也是很重要的。败就败了,谁还没有个马失前蹄的时候呢。

    今天败了,明天再来,只要不死就一直和突厥战斗下去。高君雅当时只这么想的,王仁恭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杨广不这么想,估计这哥们最近受了非常大的刺激。正找不着出气筒呢。下令逮捕高君雅和刘仁恭。对了,少说了一个人,还有李渊。高君雅打败仗和李渊有什么关系呀?

    因为李渊是高君雅的领导,杨广是这样说的。实际上谁不明白呀,高君雅是你杨广的人。现在他犯事连累我李渊,这不明白着要收拾我吗?

    狗急了还会跳墙呢,更何况李渊?在这种情况下,不反都得反了,更何况李渊准备了这么长时间。

    出人意料的是李渊没有跳墙,别想多了,不是骂他,是说他没有造反。而且做好了被杨广抓走的准备。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在太原,现在要造反是会连累他还在家的几个儿子,看来李渊确实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后来爆发的玄武门事变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渊做为一个父亲太仁慈了。迟迟不忍心对自己的儿子下手,一直在向后拖,拖到最后,儿子对他下手了。

    就在李渊做好一切准备的时候,杨广的一道圣旨把李渊的思维打的极其乱套。杨广这道圣旨的大意是:不抓李渊,赦免刘仁恭。看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杨广进入了深刻的思考,谁还能挽回败局?答案是没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经过努力使这个国家可以晚点灭亡。那么谁可以挽大厦于将崩呢?

    答案是没多少人。李渊应该算一个。(至少杨广是这么想的)杀了李渊我又能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什么都得不到,而且是自毁长城的行为。自问自答的三个问题使杨广更加清楚了自己的处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杀李渊,是杨广经过一个很深刻的思考后得到的结论。

    哪怕是明知李渊会反,也不能杀,因为李渊还有用。有李渊在,突厥不敢南下牧马;有李渊在,河北的黑社会不敢轻举妄动;有李渊在,北面的大片江山还是我所用(最起码名义上是)。

    杀了李渊,,突厥没人防守;杀了李渊,没有人对黑社会有很强的威慑力可以取代李渊;杀了李渊,可能更早的把李渊逼上造反的道路。

    此时的杨广才是当时最为惆怅的一个人,明知李渊会反,却不能杀了李渊,做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又是何等的无奈,何等的迷茫。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如果杨广命人捉拿李渊,身在太原的李渊,有非常的高的可能性提前加入造反的行列。

    这个消息对李渊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王威、高君雅两位大人来说,就不见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就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人头就会落地,杀他们的正是李渊。

    因为杨广的圣旨,李渊的心情非常的舒畅,舒畅的表现是什么?喝酒,正在他喝醉了忽悠裴寂,刘文静,李世民的时候,一个消息严重的影响了李渊的心情。王仁恭死了,被人杀死了,准确的说是被刘武周杀了。

    刘武周的目的不是杀刘仁恭,而是造反,自己当皇帝占据汾阳宫。他感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他连犹豫都没有,就死心塌地的投靠了突厥。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都不算什么,毕竟和李渊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和刘仁恭当过战友,那也是曾经的事。要命的是,刘武周要来打太原,这就不能不和李渊发生关系了,因为李渊喝酒的地方就是太原,换句话说,刘武周要来李渊家抢劫。

    当时李渊的酒就醒了,命令众属下开会议事。欺负到我头上了,我李渊是那么好欺负的吗?也不看看自己长的什么样,还敢来我家抢劫。会议上,李渊首先发问:“刘武周要来抢劫。我们怎么办?诸位有什么建议?。”

    一时间没人说话,死气沉沉,李渊又说:“刘武周占据汾阳宫,皇上是会怪罪的,只有我们离汾阳宫最近。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是会受到惩罚的。”别人还没有说话,王威对李渊说:“大人,您是皇上的表哥,是皇亲国戚,这种时候应该为皇上分忧。

    ”言下之意。你老是头,皇上怪罪,也是怪罪您,和我们没有关系。李渊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也没办法呀?”言外之意,我说里没有兵,没有将,那啥去和刘武周打呀?

    “没有米可以买呀。”“你的意思是?”“征兵。”李渊等的就是这句话,假惺惺的问高君雅:“不知道高大人有没有什么意见呀?”高君雅感觉到有些不对,一想是李渊想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实力。

    但是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表示不同意呀?毕竟人家李大人理由很充分。打刘武周是为了皇帝,夺回汾阳宫也是为了皇帝,征兵更是为了皇帝。

    自己要是不同意。岂不是有不忠于皇帝的嫌疑了。高大人淡淡的说了句大错特错的话:“唐公看着办吧。”他只希望,李渊所说的能够做到,可悲的是,他不知道,政治家的话是不能够随便相信的,尤其是像李渊这样的顶级政治家。

    李渊成功的忽悠了二位副留守大人。开始明目张胆,大庭广众的征兵。时间一长。二位回过味来,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经过很长时间的二人会议,两个人得出一个结论,李渊要造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二人的政治嗅觉虽然和李渊不是一个档次,还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李渊不要怪我们,是你自找的。”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高君雅和王威对着星星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很快他们制定了一个除去李渊的计划。他们认为这个计划万无一失。

    事实证明,他们的认为很有道理,如果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这个计划,有很大的可能性执行成功。但是偏偏有第三个人知道了这个计划。这个人叫刘世龙,时任晋阳乡长,是一个不大的官。官虽然不大,却很有能量,和王威,高君雅是朋友,同时他也是李渊的朋友。

    他知道了这个计划,可以做两种选择,第一,帮助王威和高君雅整李渊;第二,将王威和高君雅的计划,告诉李渊。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因为李渊这个人不吝啬,很大方,平时没少给刘世龙零花钱,在刘世龙的心中的印象不知道要比王威、高君雅二人好多少倍。高君雅二人的计划很简单,就是利用去晋祠求雨的时候,杀了李渊。

    这种计划在历史上很多,多的都数不过来这是第多少次重演,高君雅二人的智商虽然不高,但这个计划挺管用,只要按照他们的想法,李渊不知道这件事,他们就能够成功。可是,现在李渊知道了。

    坐吃等死,从来不是李渊的风格,他早知道高君雅和王威是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要想往前走,就必须除掉二人,现在正是个机会,李渊在心里说了句,“不弄死你们,我都和你们姓。”下一步就是动手。在动手之前还不忘记夸奖一下刘世龙,“干得不错,继续努力。”再给他拿点零花钱。

    这样做最少有三个好处,第一,刘世龙拿到了实惠,感觉李渊真仗义,这件事自己选择的非常对,以后就跟着唐公干了,这叫增加追随者的信任度。

    第二,别人看见唐公不会亏待告密的人,都纷纷向他告密,保证了他的人身安全。第三,就是给大家一个感觉,唐公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帮助过他的人,这样就使大家都愿意卖命干活了,增加了属下的忠诚度。

    和王威二人不同的是,李渊没有用那么长时间,在他接到刘世龙消息的那一刻,他的脑中就有了收拾王威、高君雅行动的一个雏形。他相信第二天将有一场好戏上演,而他演的将是一个白脸的角色。

    五月十五日。虽然王威和高君雅已经商量出了一个除掉李渊的计划,他们二人却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第二天照常来上班。并且没心没肺的和李渊开玩笑。王威正在给李渊讲黄段子。李渊听的很感兴趣哈哈大笑,突然刘文静带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匆忙的走了进来。声称有秘密的事情报告李渊。

    刘文静很轻蔑的看了王威一眼,刘政会也很轻蔑的看了高君雅一眼,那架势就好像在说,“小样。离死不远了。”李渊笑着说:“把状子给副留守先看看。”刘政会:“不行,我告的就是副留守。”李渊眉头紧皱:“有这种事,拿来我看看。”李渊看了状子,大声说:“王威、高君雅暗中勾引突厥,侵犯太原。

    ”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傻子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高君雅挽起袖子,挥动着胳膊说出了和岳飞一样的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文静和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人率领士兵执拿王威、高君雅,送入大牢。如果他们出手慢的话,高君雅小暴脾气一上来。李渊就遭殃了。

    要不也是死,先削你一顿。十七日,就向事先彩排过一样,突厥入侵太原。由于李渊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到位,这回不只是李渊说王威、高君雅是汉奸,就连老百姓都知道王威。高君雅是汉奸。要是再不杀他们,都无法消解民愤。也是在这一天,李渊杀王威、高君雅示众。

    这两位高级间谍(杨广的手下)结束了他们并不是很精彩的一生。死前也许他们会后悔,“我们应该早点动手的。”我敢保证,王威和高君雅是被冤枉的。说他们勾结突厥纯是李渊诬陷。至于为什么突厥来的这么快,我只能说,来得早,不如来的巧。

    王威死了,高君雅死了,刘文静、裴寂、刘弘基等人才都成了李渊的铁杆。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女婿柴绍都到了太原和李渊会合。

    现在的太原都是李渊的人。打着征讨刘武周的旗号争了兵。囤积了粮食,锻造了武器。如今什么都很充足,形势一片大好。按照常理现在应该是选一个黄道吉日举兵的时候了。然而,李渊没有这么做,因为虽然解决了内部敌人,还有外部敌人没有解决。突厥就在城外,还没有走,十七日,他们的骑兵轻快的自外城的北门而入,从东门出去。

    接着李渊的部将王康达率领一千多人出城作战,全部战死。突厥是北方的民族,自小就是在马背上长大,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骑兵的作战训练。所以每一个突厥人生下来就注定成为一个优秀的骑兵战士。

    无论突厥的骑兵多么的优秀这都没有用,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李渊,是不仅是隋朝的唐公,唐朝的皇帝,还是一个聪明人,一个满含指挥艺术的军事统帅。当时太原城内的李渊的部队,不可谓不多,但是李渊不能用这些兵和突厥打,因为李渊要保存有生力量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放弃什么都无所谓,只要保持有生力量就还能多回来。毛主席的军事技巧打游击战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保存有生力量。

    在军事领域打胜仗有时并不是王道,只有不站而屈人之兵才是王道。李渊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突厥人不配合,原因很简单,我们来就是抢劫的,什么也没有抢到呢,就让我们回去,你那是在做梦。

    这是一个看似很棘手的难题,李渊只刷了一个小小的手段就解决了。办法并不高深,李渊晚上悄悄的让部队出城,早上又让部队进城。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自己和自己玩呢吧,怎么玩兵力还是那些,一点都没少,一点也没多。有意思吗?有。

    你这么想,突厥可不这么想,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李渊的部队出城,只看见了部队入城。他们认为是李渊的救兵来了。一天两天倒也没什么,来那么点人,够干什么的。可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突厥人死心眼也不想到这里有诈,倒是认为太原城内集结了数量庞大的援军。

    要只是李渊的军队就好对付了,又来了这么援军,这就不好玩了。要知道突厥人可是只愿意占便宜,不愿意吃亏的主,眼看这么多人,自己要吃亏,不走才怪呢?这一次,李渊化险为夷,下一次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突厥人都骑马,运动速度快,平时绝无定所,走到哪,就住哪。没事的时候,缺衣少食的时候来太原抢枪劫也很正常。这就好比一个没饭吃的流氓天天堵在饭店门口,想干什么大家都能猜到,没事就抢你一把。从某种程度上看,突厥比流氓还要难缠的多,毕竟流氓还有警察局管理,突厥人则连个管他的人都没有,那时还没有国际警察。

    即使有国际警察面对这么大一个跨国犯罪团伙(基本上是举国皆匪),也很难办哪。更加让人忍受不了的是,突厥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从来不打招呼,一点文明礼貌都不讲。(未完待续)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作者:朝月清风所写的《唐朝那些事儿》为转载作品,唐朝那些事儿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唐朝那些事儿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唐朝那些事儿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唐朝那些事儿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朝那些事儿介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隋唐乱世英雄谱;
璀璨明星风雨舟
诗情画意几百年,辉煌帝国漫漫路,腥风血雨南北朝,祸乱战起殃百姓;战争何时几时休,乱世之中出英雄,隋唐十八反王争天下,隋唐一统天下梦。历史是前进的历史,
汉唐气象,彪炳史册;巍巍中华,以唐为盛。中华民族,历经岁月沧桑,跨越时空流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文明。
时光流转,朝代兴替,埋没了多少英雄。有多少豪杰志士曾经功业盖世声名显赫,但最终却被后人遗忘在了斜阳荒草间;又有多少达官贵人曾经位极人臣享尽荣华,最终一切也风流云散皆成过眼烟云,一生弥散在历史风云间已再也难觅到踪迹。
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多少藉藉无名之辈虽一生平凡落拓,却因几篇诗文而永垂后世,在时光的漂洗下却愈见其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