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言情小说 >> 黄帝内经TXT下载 >> 黄帝内经章节列表 >> 黄帝内经最新章节

素问 第41章

作者:未知 下载:黄帝内经TXT下载
    章节:41-001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嵴尻背如重状,刺其□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章节:41-002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鍼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章节:41-003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章节:41-004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嵴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章节:41-005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湍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章节:41-006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眩既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部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章节:41-007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部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章节:41-008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章节:41-009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下间去地一尺所。

    章节:41-010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章节:41-011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章节:41-012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章节:41-013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章节:41-014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章节:41-015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章节:41-016

    篇名:刺腰痛论

    本文:腰痛挟嵴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阳□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嵴内廉,刺足少阴。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鍼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黄帝内经》最新章节! 作者:未知所写的《黄帝内经》为转载作品,黄帝内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黄帝内经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黄帝内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黄帝内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黄帝内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